3
Jan
2020
社区校园设计如何开放创新、打破边界?
“虽然建筑环境不能决定一切,但至少可以认为,建成环境可以为某些行为提供便利,也可以对某些行为设置障碍。要提倡一种行为,首先要提供这种行为所依存的生态环境。
——李允鉌《华夏意匠》”
■ 项目定位
本项目位于合肥北城万科中央公园城市综合体住区的功能核心区。距离北城火车站4公里,距离合肥中心城区15公里,距离新桥国际机场25公里。周边城市主次干道贯穿,交通便利,可达性强。整体规划以“学府社区,公园生活”为主题,强调教育、文化、休闲在居住生活中的核心地位,主张让居住和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。
■ 回溯经典
设计伊始,建筑师研读了欧美老牌教育型城镇“教会+学院+公园+居住服务”的经典模式,希望利用优美的环境和精神属性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。由此,建筑师试图打破传统教育建筑的封闭模式,实现校园学习与公园生活的一体化设计,打造一个“学府文化”的社区地标,提升社区活力,助力建设一个高品质的综合社区。
■ 文化延续
一方面,学校主轴对位公园,连续的地景作为公园的延续。在为周边创造良好人造景观的同时,也让学校成为人群汇集的一个集散处。另一方面,学校作为知识的标志,也为“鼓励读书”的社区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宣扬场所,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和学习。
■ 打破街区边界
相较于传统学校封闭式的边界,建筑师将边界空间打开,后退一部分空地作为公共区,方便孩子们在周末时间在此玩耍嬉戏。将风雨操场置于边界之处,在保证不干扰学生学习的前提下,加强校园与外界的联系。打破边界,最大化的给予城市“空间共享设计”,也是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“尝试”,这是学生们走出校门的“第一步”。
■ 打破入口边界
传统的校门不仅是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“屏障”,更是引导人们进入另一种场景的转折点。在校园主入口的设计上,建筑师在保证内外功能划分的基础上,对外,最大限度的保留公区开放的可能;对内,附属空间紧凑布局,把场地释放给教学区。
■ 建筑与围廊创造出新的活跃空间
小学校门的设计上,原有的混凝土围廊带来的建筑庭院设计空间,和建筑物半围合退让出的广场,形成天然的人气聚集点,为倡导交流与学习的行为提供了一种便利,弱化了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边界。建筑师将图书馆抬到连廊之上,使其展示面与核心绿地产生对话,更是对超越校园边界的一种尝试。
混凝土围廊带来的檐下空间,为社区创造一个可以休憩玩乐的“乘凉之地”,也方便父母在接孩子放学后嬉戏逗留,是建筑师试图弥补当下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缺失的一次尝试。
■ 退让出全场形成人群集散点
广场是“市”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纽带,也是人群集散的一个聚集点。建筑师在中学的设计中将中学前场打开,使其成为城市广场的一部分。作为社会生活与学校活动的“缓冲空间”,校园前场“场景”功能的变换,消解了内与外的边界线,使得校园与社区的互动成为可能。
■ 理念定位
经研究,现代的教育注重多元、快速、信息化的教育理念,致力于让学生随时获取知识、随时交流,并且校园的每个交流都可以成为接受教育的“场所”。建筑师的职责之一便是探索如何创造这些“场所”。
■ 人与外界的交流
建筑师将大部分的公共空间设置在交通体的周围,以及一层主通道的附近。通过大台阶将二层露台和室外活动场地联系起来,增加多条竖向的交通流线,来打破竖向边界。
在统一平面上,通过高低变化的坡地和架空空间,打破原有庭院的传统边界,使院落之间相互渗透。在独具一格的空间里,消除建筑与自然的边界,满足小学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。
■ 中学:人与人的交流
中学是人生社交关系初步构建的重要阶段。在中学建筑的功能划分中,建筑师以教育空间为主体,利用屋顶露台、食堂、图书馆等空间及交通组织,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变化,以换取更多打散的小空间,满足学生之间三五成群的小组交流和讨论。
在不同高度的变化上,给不同年龄和年级的学生之间,创造不一样的交流场所。
■ 功能定位
邻里中心、商业、幼儿园、公园为周边区域已有的城市综合体配套,而中小学的加入使得社区形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体系。体系更加完善,形成不容忽视的学区凝聚力,同时学校的运动场地也弥补了片区大型体育配套不足的问题。
■ 开放创新
建筑师考虑到设计除了要满足基本的教学活动,还要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公共性。在总图布置时,考虑到这些空间后期对外开放的问题,将其靠近城市界面设置,不仅可以方便独立于学校开放经营,也可以作为学校对外的展示空间与展示面,宣扬“学府社区,公园生活”的社区文化。
可开放公共区域可以是运动场地、多功能厅、游玩及展示区域、餐饮休息区、小型商业区、亲子游乐区、家长休息阅读区等,周末还可开放部分可变活动室为才艺辅导室等。既能提高学校教育设施的利用率,又能回馈社区,创造良好的社区读书氛围,提升社区活力,助力建设高品质的综合社区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在对教育建筑提出新的要求,“如何营造适合现在孩子的学习成长的环境”是需要建筑师不断思索的主题,设计团队也在本次设计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思考与经验。